32年的电影之路
2009-12-7
——记舟曲县放映员姚玉才
提起立节乡电影放映员,上河片没有一个不知道姚玉才的。自1977年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以来,至今已32个年头了。他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舟曲的各个乡镇村庄,为没走出过大山的农民朋友们带去了一片希望的蓝天。他的电影陪伴了一辈人,影响了一辈人。而他,则为农村电影事业默默地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
32年来,他的足迹踏遍了舟曲的山山水水。去的多了,山里的群众就对他有了感情,而他那普通农民身上所具有的勤劳、善良、憨厚的本性,则使他与农民朋友们走的更近。32年来,他陆续为广大农民朋友们放映科普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科教片3000余场,故事片5000多场。积极配合上级政府"文化、卫生、医疗""三下乡"活动及大量公益广告的宣传播放。为广大农村送去一片片欢声笑语的同时,宣传了党的爱民、富民、惠民、亲民政策,使党的温暖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进了千家万户。
电影虽然很受群众欢迎,但放电影却是非常艰苦的,他常常吃的是百家饭,睡的是临时铺,蚊叮虫咬自是不必说,还要经常走夜路,不管风吹雨打,数九寒天。有一次他在后北山村放完电影回家,半路上,遇上雷鸣电闪,白亮亮的闪电刺得他眼睛看不清道路,转弯时,由于坡陡路滑,他连人带设备侧翻到小路以下3米多深的地方,落下了严重的腰节痛疼。在放电影时,有时突然下起雨来,观众看得起劲不愿散去,为防止影片和电影机等设备被雨淋坏,他只好一手打伞,一手操作,常常累得两手麻木不能动弹。
多年来,他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背上沉重的放映机,走村窜户,像打游击似的跑遍了上河片角角坎坎的所有村庄。值得欣慰的是,他走一路,老百姓热情一路,收获一路,电影来了,无疑是村上最红火的日子,欢快的乐调永远是村子上空的主旋律,经典的老歌招唤着人们匆匆的脚步,大家像赶大集似的,四村八寨的藏汉儿女蜂拥而至。村民们对于电影的欢迎热爱程度,绝不亚于谁家娶媳妇、嫁闺女。每当小孩子们跳着、跑着跟在放置发电机和放映机的三轮车后面大叫"放电影的来了",姚玉才就觉得很快乐,看着从四面八方赶过来的人们将自家的条凳、竹凳、高凳、矮凳搬到场上,齐齐排在屏幕下边,并且在围墙上都爬满了人时,已经非常熟悉播放流程的他仍然会莫名的紧张并深深的感动。山太大了,人太穷了,乡亲们就会觉得心头孤独了,而姚玉才和他的电影,则把乡亲们和山外面的世界连在一起了,就把党和政府与大山连在一起了,看到群众灿烂的笑脸和充满幸福的目光,姚玉才感到十分的欣慰。他觉得,不能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所以,一路走过来,电影一放就是三十多年,信念支持着他,是山里的乡亲们支持着他。
2008年全省农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后,全县普及了数字电影,他又信心倍增,与甘肃飞天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签订了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场次的承包合同,成为一名飞天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员。领到数字电影放映机的当天,他感慨万千,数字机便捷的操作,超清晰的画面、震撼的音响效果,生动精彩的图像,加上飞天院线公司雄厚的实力,先进的管理及飞天公司放映员补助卡直接发放举措,都使他激动不已。当天,他在自己的放映记录本上写下:千淘万渡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认为:电影时代的新辉煌来临了,他看到了国家让广大农民看上电影、看好电影的决心。他更坚信,自己一定能做的更好,因为他把最初对放映电影的感情已经升华为一种责任,一种对广大农村山区的责任,因为山区的群众太需要电影、需要科技、需要关怀,更需要文明了。他认为: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责任。他仿佛看见了山里的乡亲们那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更加坚定了他放映电影的决心,增加了他服务农村电影事业的坚强信念,对于未来,他充满了信心,因为他对电影事业一生的执着,源于热爱,是信念支持着他。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