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月光上路
2009-7-6
黄昏时分,尽管天色渐渐暗下来,但22岁的刘莹仍踩着浅浅的月光,奔走在乡间崎岖的山路上。自从她去年加入甘肃飞天院线农村电影放映队,成为一名农村业余电影放映员以来,已经这样辗转于麦积区马跑泉镇好多日子了。她每到一个村子,小山村的夜晚便沸腾起来。如今,久违的露天电影像是一道火光,再次点亮了山乡寂静的黑夜。
一个都市女孩,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只身以银幕、放映机为伴,默默为十里八乡的乡亲传送着快乐,这让很多同龄人在惊讶之余,也对她的勇气与精神多了几分敬佩。在走近放映队之前,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刘莹也像很多同学一样,寻找着机会,想利用实践体验一番社会。也许是小时候对露天电影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致于她得到放映队招募新丁的消息后,没有多想就签订了合同。由此,天水市放映队里出现了一位高学历、年龄小的女孩。经过短暂的技术培训,刘莹带着梦想与憧憬上路了。
刚开始,实际情况并没有刘莹想象的那么顺利。随着这些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家庭添置了家庭影院等媒体播放设备,所以在最初阶段,刘莹的免费露天电影并没有吸引太多人的眼球,这让第一次深入农村放映的她产生了退却的想法。经过家人和甘肃飞天院线天水办事处工作人员的一番鼓励,刘莹调整了心态,再次带着沉重的放映设备上路了。这回她的目标锁定了较为偏远的小山村。与先前城乡接合部有所不同:这次还未等她将银幕搭建好,村里听到消息的男女老少便迫不及待地簇拥走出家门。露天电影,让他们尘封了几十年的记忆闸门一下子打开了,相聚时刻的欢声笑语骤然间弥漫了场院的上空。当然,吸引他们的还有年轻的刘莹,她的热情与专注,不仅打消了一些人的疑虑,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了国家送电影下乡的热情。
乡亲们对电影的喜爱就是对刘莹工作最好的答谢。这也更加坚定了刘莹对基层服务的决心。开始,她心里还不是那么踏实,毕竟自己从小在城里长大,对农村还很不是太了解。经过这样不断走村串户的来往,她眼前这片陌生的土地渐渐对她敞开了怀抱,也让她品尝到了劳动带给她的快乐。如今,还未等到一个村庄的电影结束,邻村的拖拉机早已停在了村口。小小的露天电影不仅给众乡亲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同时也送来了农业科技方面的讯息。在杨家湾村放映电影的情景至今停留在刘莹的记忆深处。那是去年她刚跨入杨家湾村,正赶上寒冷的冬季。她带着设备踏着厚厚的积雪好不容易爬到了山顶,眼前的情景却让刘莹惊呆了:5.12大地震使杨家湾的许多民房变成了危房,村民居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防震棚里。雪地里的露天电影,犹如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这些饱受自然灾害的村民带来了一丝慰藉。刘莹孤身守候在放映机旁,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一个好心的村民将一片硬纸板围在了刘莹身后,来为她遮挡风寒,很让她感动。电影放映结束时,她看到一些村民依依不舍的样子,当晚,她决定同村民一道住在防震棚里,再为乡亲们多放几场电影。刘莹回忆说,那个夜晚她永生难忘。尽管刮了一夜风,但躺在村民为她铺了好几层的被褥里,她感到很温暖……
作为"80后"的刘莹将梦的开始选到了较为艰苦的农村。对此,她深有感触地说:"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怀抱。当经历了风吹雨打的考验后,才发现自己长大了。"从父母殷切的目光里,刘莹读懂了父母的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还有精神上的鼓励。如今,她不仅变得更会与人交流了,也学到了书本以外丰富的社会知识。她说:“通过放映电影,我认识了很多农村朋友,他们的勤劳、善良无时不刻地打动着我。”
刘莹说,她最喜欢夏天给乡亲们放映电影了。在她的印象里,露天电影就是夏夜带给人们的一份清凉礼物。而今,她已习惯了坐在拖拉机上流转于不同的村落,一边静静聆听乡间夏夜的虫鸣声,一边感受着乡村淳朴的民风。当然,她最喜欢的还是场院的露天电影下人头攒动的身影,那里不仅有银幕带给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有他们发自于内心爽朗的笑声。她更忘不了疲惫时村里大娘端来的那碗浆水,还有村童送给她的几颗酸杏……她还说,也许有一天离开了陪伴她多时的放映机,她会放声大哭的。不过,这段不同寻常的乡村之旅,永远会铭记在心的。令她欣慰的是,即使她离开了,还会有那么多人仍默默地继续着乡村电影的放映之路。(天水广播电视报 王建勇)
上篇:
下篇: